一群人,拿著簡單的工具進入山林,遵循古老工法,就地取材產生的在地智慧,配合周邊自然環境及文史特色,以手作方式修整步道,他們相信,當越來越多人認識和大自然的相處之道,人們才能減少對這顆美麗星球造成的傷害,讓眾人的願力散播改變世界的種子。

 

 

千里步道夢想編織為國家綠道

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一條只供徒步行走與單車騎乘的步道路網,串連起綿密的美麗路徑。曲折蜿蜒的路網,彷彿鋪撒在美麗寶島上的漁網,網上綴滿著如珍珠般閃亮耀眼的社區、鄉鎮和天地景光。走在其上,身邊吹拂的不是廢氣與噪音,而是清風與花香;放眼四周,白雲、綠意,還有往來人們的親切笑臉。

 

這個由12段環島路網構築出的千里大夢,在當時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沒有人知道實際將會編織成什麼樣貌,然而有了前進的方向,自然就會開闢出一條可以抵達的路徑,執行長周聖心女士說:「15年來,協會花了非常大的心力向各級政府倡議,因為志工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政府一個工程、一個政策,有的甚至只要幾個月就可能把大自然完全變了個樣,我們要表達的是,不一定要透過硬體鋪面的工程才能維護步道,『手作步道』是一種可以集結眾人、進行公眾對話、環境永續的方式。」

 

近幾年在協會不斷推動之下,除了完成了山線、海線、屯線環島路網的串聯,也以國家的高度來進行綠色路網的串接,由下而上的公私協力中,推動了淡蘭、樟之細路及山海圳國家級綠道的建置,公部門跟民間專業團隊一起來守護自然,達成環境維護的正面循環。

 

 

走路,與自己對話

人源自於蓋婭母親,當我們處在自然的懷抱裡,是最容易放鬆的時刻。一群人走進山林,人與人的關係會放下緊繃,在這樣的氛圍中,第一件事就是與自己的對話會開始,會看見自己跟自己的關係。

 

平常的我們,可能開車上班,騎車上班,坐捷運上班,而走在步道上,是靠自己的雙腳直接與大地接觸,我們會聽見自己的呼吸心跳,眼睛所見,也許美景讓我們覺得很喜悅,也許周圍的動植物我們很陌生,也許我們會覺得這條路,哇!比想像中的更困難,然後我們也許會挑戰自己,學習拓展自己的能力,或者當我們來到一個陡坡前,會開始跟自己的身體對話:「我要怎麼走上去呢?」,當我們走累了也可以慢下來好好的傾聽自己的聲音,在走路中,我們更能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步道的靈魂──山林裡最上乘的守/手護

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十年來號召了一萬多人次的志工,出錢出力出時間,彎下腰,手拿工具,流著汗,合力修復了台灣150多條的步道?

 

「從身體的面向來說,志工們不只是透過眼睛認識,也不是透過網路觀看,而是親身用五感來到這個環境,用非常謙卑的心以及和土地互動的身體實踐過程,一步一腳印的相互合作中,找到了自我認同與療癒心靈的力量。」周聖心執行長說。

 

協會在某條六公里步道上,一段一段地修了三年,志工們都在付出的過程中,得到了一種回饋,可能是把外來物種清除乾淨,可能是將原本陡峭難行的坡道修緩,或者把本來積在步道上的泥濘與水窪,透過導流與排水進行改善,那個收穫的過程是很直接的,是非常個人的,也是令人十分療癒的;而大家合力完成的修復,也是非常公共性的,這個步道成為社區的一個環境教育基地,並由當地社區或社群或聚落後續例行養護。

 

很多很多的個人合起來完成了一件公共的事,每一個小小的個體,因為團隊、因為合力,一起手作與維護,產生了互相加乘與加持的力量,這就是對自然最上乘的守/手護。

 

 

覺知想要與必要,尊重大自然的選擇

協會曾經在某條步道修建完之後,收到附近村落居民回報他們看見了鼴鼠鑽過步道下方,山羌在步道上覓食,穿山甲、鼬獾、麝香貓、藍腹鷴在步道上行走,得知許多的動物慢慢出現了,我們感到非常欣慰,因為我們修築的步道並沒有對自然環境造成危害,而是回歸了本是屬於牠們的家。

 

當手作步道可以因為我們的守護更自然地融入環境的時候,那就是我們想要追求跟達成的與環境共好。如果有個地方過去曾是個步道,可是已經荒廢多年,甚至因為自然演變而消失了路徑,或是附近已經有了新的步道替代,除非必要,協會並不會特別把這條步道修建起來,這是不以人為中心,也不會因為要推動手作步道而一味的鋪陳或是修復,我們會考慮到其必要性和公共性,現有的水泥步道如果壞掉之後就把它打除,不再鋪設人工的硬體建材,讓它回歸自然,「水泥步道零成長」的訴求,如今已進一步推進為「負成長」,相對應的就是自然步道零損失。

 

「其實大自然是不會留情的,雨下來水一打,它要帶走就帶走。我們曾經動員了七八個壯丁,扛著上百斤的石塊作為踏石,結果在一場連日大雨後,大石消失無蹤,什麼也沒留下,這是一堂珍貴的教導,讓我們去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並從中學會尊重大自然的選擇。」現為千里步道工作人員,也是實習步道師的黃思維說。

 

 

相信自己也能成為改變社會正向的力量

我們的社會也許有100個亂象,當我們帶著負面情緒的時候,看著100個亂象可能會延伸出300個問題,甚至500個負面情緒;而當我們從手作步道中累積很多積極正面的經驗,我們知道大家一起無私合作,就可以一起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曾經親手做過,曾經一起改善過一條步道,現在即使看到100個亂象,我們可以找到50個或60個可以著手去改善的部分,面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能扮演共同解決問題的社會角色。

 

手作步道的意義,不僅是直接跟自然與環境相關,間接地也對我們的社會帶有正向的功能,從中發現這個世界是可以因為我們每一步的行動而改變,而且可以越來越好。這就是正向力量的循環。手作步道讓許多曾經挫敗、不知道自己要怎麼自處在這個混亂時代裡的人們,覺得自己可以有一個投入心力、做出貢獻的場域與機會。

 

 

締結國際,輸出台灣美善價值

台灣生物多樣性高、多山近海、擁有多族群的文化,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古道,這些特色都能透過步道展現出來。任何美善的願景都是需要時間推進來達成,鄉鎮縣市串連也需要時間醞釀,我們希望這個夢想不僅僅是一群人的,也能成為更多台灣人共同的夢想,而支持夢想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要拿起鋤頭跟著我們上山下海修路才能築夢,選擇捐款或是購買協會相關出版品、參加講座或是生態旅遊、學習「步道學」成為步道種子,或是為成為一日志工動手修步道、按讚分享打卡或自媒體及報章雜誌的推廣,都能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千里之夢,成為正面力量的一環。

 

步道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可以跨越疆界、語言、族群與政治的藩籬,自然步道作為台灣珍貴的資產,在後疫情的新健康時代,更將是台灣與國際交流的重要視窗。協會下個階段目標便是積極與國際步道組織的互動交流,透過步道友誼的締結,讓台灣的美再次被國際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