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人的聲音」 知「自己的聲音」

當國小同學被老師選出來參加演講比賽,內心中「為何是他不是我」的好奇,讓周震宇開始傾聽別人的聲音和說話內容,聽察他人的聲音和說話呼吸的方式、咬字清晰與否,或是說出來的故事內容是否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因好奇心打開了周震宇聆聽的敏感度,不只聽見別人的聲音,更聽見了這些聲音背後的種種細節。

國中臨危受命參加演講比賽,硬把長輩寫的演講稿背起來而獲得第五名的周震宇,對於第一名的參賽者舉著手指頭問:「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你們覺得這是什麼?」的開場方式感到驚為天人,周震宇赫然發現,原來還有「透過互動擄獲注意力」這樣的表達策略。

「很多人沒有真正認真聽過自己的聲音,因為說話者聽見自己聲音的方式是透過中內耳的三塊『聽小骨』所傳導的,也就是『骨傳導』;而說話者聽到自己錄音的聲音,是透過『空氣傳導』,這也是別人所聽到的聲音。大多數人對自己聲音的印象,多半是『骨傳導』的,所以初次透過『空氣傳導』聽見自己的聲音時會嚇一跳,甚至自慚『聲』穢,覺得怎麼那麼難聽。

 

天賦差異的震撼教育 自認緩慢但未曾停止

大學就讀資訊工程的周震宇,第一堂課面對厚厚一本英文原文書,忍不住問鄰座同學:「這本書不知道有沒有中文版?」同學回答:「有啊。」周震宇好奇:「你怎麼知道?」同學說:「那本是我翻譯的。」周震宇笑稱:「這個回答,當場摧毀了我進大學的所有意志。」

 

「英文和資工都不是我的強項。」受到震撼的周震宇從此心不在課業,開始玩社團、打電動……。是放縱自己或自暴自棄嗎?看似躺平,「其實心裡一直在尋找未來方向的答案。」

 

大學期間,周震宇加入廣播社,但社團沒有指導老師,學長姊只是告訴他:「進廣播社就是要做自己的廣播節目。」如何開始呢?「你就寫企畫啊。」然而,企畫怎麼寫呢?「你就寫啊!」周震宇就愣住也卡住了。等他慢慢搞懂企畫該怎麼寫,已經是兩年後的事了。

 

自認有點駑鈍的周震宇,遇到問題不會逃避,而是選擇不動聲色的把問題放在心中慢慢發酵,帶著「問題意識」去多方探索,在好奇中慢慢觀察、累積心得,直到得出自己的答案和領悟。在放牛吃草的廣播社,周震宇終於摸索著做出了自己的節目,播了六七首歌,結果被學姊說:「怎麼都這麼悲!」周震宇再次被當頭棒喝:我,是這樣的嗎?這是我所呈現的生命基調嗎?

 

 

隨直覺與內在呼喚  在逆境學習成長

「別人都有職涯方向了,我該往何處去?」表面放空的周震宇,持續尋找答案,直到看見社辦牆上一張海報寫著:「你想成為幕後劉德華嗎?你想成為明星代言人嗎?」那一瞬間,周震宇像是被雷打到一樣,內在被觸動了,就去報名了配音員培訓課程。

 

「當時我連配音員是什麼都不知道。」周震宇笑著說:「學姊把海報貼在廣播社,實際去報名的卻只有我一個!」但這個報名參加配音班的行動,卻成為了周震宇的命運轉捩點。

 

廣播社和配音課程就像海中浮木,讓周震宇在茫然中藉以找到可以前進的方向。配音是表演藝術,講究聲音表情與角色貼合,要情感流動、要彈性靈活。在保守公務員家庭長大的周震宇在聲音演藝環境裡顯得格格不入,受到很多批評與指教,更經常有夾槍帶棒、尖酸嗆辣的指導。

 

「不知我是遲鈍還是怎麼回事,竟然沒受什麼影響。」周震宇回憶道。就這麼酸不逃、罵不跑,在「你忍得下來,我就幫你」的配音生態圈中逐漸有了自己的位置。「在忍辱中學習」的經驗,也讓周震宇後來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學員的感受、同理學員的情緒,成為學員口中有溫度的好老師。

 

 

向內覺察封印 找回最本質的真我聲線

「讓自己先緩下來,回到呼吸,找出自己的為什麼,抓到內在小聲音。」例如周震宇以往不喜歡被人追問,一被追問就會放空,這個態度常常讓提問者像是被澆了一盆冷水似的,只好切斷溝通線。當他跟太太進行深度對話,回溯找到童年時期莫名被師長審問、被冤枉的記憶連結,此後在被追問的時候,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對方問問題不一定是要審問自己。

 

「情感、情緒的表達連結內在課題,課堂上我們提供的是練習工具,透過練習,學員自然會自我覺察、自我療癒。」周震宇在教學中發現,很多聲音障礙是心理因素,例如聲音太小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意願問題。面對這些情況,周震

宇不問「為什麼」,而問「什麼時候開始的」。經由回溯往往可以發現心錨何時烙下,面對並解開那個封印,便能重新找回內在的精神力量,以及外在的聲音力量:「當意願改變,聲音表達能力也隨之改變!」

 

周震宇對於「人聲」的思考和詮釋,既有架構層次,又很細膩動人,總令人茅塞頓開。對周震宇來說,教育如「燻」,是慢火熟成、長時間陶冶的過程,而「返璞歸真」則是聲音訓練的終極目標。聲音表達的目的,是幫助學員「明心見性」,拓展的「人聲和人生的彈性」,改版升級為「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變成另一個別人,畢竟「其他角色都有人了」,能走入內心真我,又有能力跟別人共好、有智慧應對無常的人越多,這個世界文明和靈性的進化,就越能朝著聖境走去。 ……觀看全文請訂閱雜誌

      (全文摘自《河流.身心靈療癒誌》第十二期十月刊-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