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像羅卓仁謙那樣,因被送到寺院學習,從小就有機會目睹成百上千的遺體和臨終送行場面,也目證著一般人在面對死亡時的各種反應,羅卓仁謙指出:「面對死亡,很多人是抱著『鴕鳥心態』,根本不去思考或碰觸。但我們知道這件事一定會發生,如果沒有準備,就會被事情拉著走。所以最好還是去了解死亡是怎麼回事,然後知道該怎麼做。」


 

活著就是關鍵時刻

佛法認為生命會轉世,但轉世這件事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根深蒂固的慾望以及對生命的執著,這個生命流轉的過程,多數人沒有選擇權,除非透過修行或許可以有一點選擇。

死後變成鬼的狀態通常也是不自覺的,變成鬼之後也不代表擁有控制能力,所以生前未完的遺憾無法寄望死後變成鬼來達成。羅卓仁謙笑說:「活著決定你是誰。不要寄望死後忽然變厲害。生前是狗熊死後不會突然變英雄。」

以輪迴轉世的角度來看,這一世的死亡是下一世的出生,而下一站要往哪裡去?日常習氣影響最深,所以活著的每一天都在為死亡做準備。

 

中陰,生命流轉的間隙

在死亡到轉世的過程中有短暫的停留稱為「中陰」,但多數死亡到投生的過程中不會有太多停留。中陰有七個階段(七個七天),它不是連續的而是每七天生死一次,每次都離下輩子的狀態更接近。第一個七天的時候生死一次,讀者可以想像那就像睡著了再醒來一次,但每次對這輩子的記憶就越來越淡薄,離下輩子的狀態就越靠近。

中陰的時候會決定往哪裡前進,有些修行方式強調中陰過程,但這些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就像沒有多少人能在夢中清醒地覺知自己在作夢,所以中陰教法一般是給非常高超的禪師的備案,如果在死前的機會沒有把握住,他還有中陰過程的機會可以再做一次選擇,但這不是很容易。對於初學者所需要的是引導,減輕幻象的起因、透過家人陪伴在臨終前給予導引等等,才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臨終前的心念決定下一世

「死前的念頭」決定往生的去處,所以讓臨終之人保持安詳的心境是很重要的,讓他們在寧靜祥和、有愛的心境和環境中度過臨終前的時刻,這比之後的法事或儀式都更重要。

佛法說人在死前會出現許多景象,這會混亂臨終的感受,就像做夢的時候人會受到夢中情境影響而升起情緒,羅卓仁謙舉例說如果容易對塞車的情境暴怒,偏偏死前的夢象中就出現塞車的情境,這時憤怒升起然後過世了,就投生地獄道了。

如何對治這樣的情況?羅卓仁謙坦言這其實並不容易,雖然密教有很多禪修的鍛鍊,但所謂中陰時保持清明意識的修練是給修行有成的禪師使用,對長期修練的人已經不容易了,何況一般人?舉例來說,日常生活就有很多情境讓我們升起貪戀或憤怒,這樣的習氣是很難改變的,如果不是在日常生活經常練習自我覺察和改變習氣,臨終看見種種景象牽引自然更無法覺察。所以對死亡所做的準備,活著的日常就是最重要的練習。

動物比人更容易受到境轉,人類還算是可以稍微維持短暫正念或靠持戒、精進等練習培養覺察力和專注力,但動物基於天性就是容易被環境影響而反應,這是無可奈何的。

 


 

離世毛孩的擺渡人

所謂生死無常,對動物來說更難掌握離世前的片刻,例如貓咪只要16小時沒有排尿可能就會死亡,所以有時候貓死於腎衰竭是很突然的,這樣的死亡經常難以預測或準備。

羅卓仁謙反覆強調,對於死亡的準備,「離世後」不如「離世前」重要,而「離世前」又不如活著的「日常準備」重要。「在日常做好準備」是在觀念和習慣上養成,需要長期推廣教育,目前多數人都是面臨了才急著找方法,所以「毛孩樂土」的創辦就是因應普羅大眾的需求,提供點燈、超度、追思和悲傷輔導等等。

羅卓仁謙所成立的「毛孩樂土」,沿襲源自西藏、流傳千年的「不動如來」法門,結合自身深愛毛孩的經驗,設計出一套適合現代人「好好與毛孩告別」並「結緣再會」的方式。

為毛孩臨終所做的,可以「大體在不在」為區分,大體在的時候用的是顯教的方式,離世後追思會是用密教的方法。寵物臨終意識還在的時候可以用咒語,離世後如果有大體可以用咒語和咒水,這是用外力加持的方式讓毛小孩投生到比較好的世界。而追思的過程,對於哀傷自責的毛孩主人也是重要的療癒過程。

 

超度的邏輯

羅卓仁謙說明「超度」可以區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不要轉世為惡道眾生,可以投生到比較好的生命狀態。

二是如果已經去了惡道,那就終結他在惡道的生命,重新投生到比較好的生命狀態,也就是重新啟動轉世的機制,有點像是「砍掉重練」。

佛教一般粗分為顯教和密教,顯教施力的通常在第一階段,趁有機會的時候好好修行,轉世時可以投生善道。如果是到第二階段,就是高成本的超度,持咒動輒要幾十萬遍。而密教在這方面有其他的禪修技巧,去幫助已經轉世的「重新啟動轉世」。至於一般民間做法比較像是送禮物給往生者,讓他在另一個世界過得豐衣足食一點,這樣的方式並不是超度而是「資福」,沒辦法幫助他轉世……觀看全文請訂閱雜誌


|摘自雜誌|河流雜誌 - No.2 Nov 第2期(特輯:向死而生~讓死亡教會我們如何活)


|作者介紹|羅卓仁謙

熟悉漢、藏、梵、英四語的佛學學者。十三歲到印度專業學院(RDI,Rigpe Dorje Institute)留學,學習藏文和梵文。由於天資聰穎,赴印的第三年,就成為噶舉學派之中最有名的辯論者,也是唯一的華人。第四年離開了學院,出任學派中的教育顧問。

羅卓仁謙擅長以佛學回應世界,宣揚辯思與覺察能力的重要性。2016年開設「快樂大學」YouTube頻道,此外擔任解脫協會創辦人、快樂大學品牌負責人。

著有:《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辯經‧辨人生:羅卓仁謙快狠準說佛法,升級你的辯思與覺察能力》、《辯經‧理性的浪漫:大乘主義的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