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和「性」幾乎是各民族文化中的禁忌話題。按照黑格爾所說,歷史是自由精神的展現史,因此各個話題也隨著歷史的進展,逐漸得到討論,而不是禁忌。
死亡議題,上世紀已經種下根苗,例如從傅偉勳先生掀起的華人生死學的探索。寶瓶世紀隨著後現代精神的發展,尼采宣稱「上帝已死」,弗蘭克(V. E. Frankl,1905-1997)在《生存的理由》中也預言了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師等)取代教會牧師的心靈層次上功能,而有「醫療牧師」的角色。傳統宗教在二十一世紀產生轉化,至少其「宗教相」產生轉化,許多神職人員進修心理學、輔導諮商學,可見一斑。
底下,將以心理學的立場,尤其心理學中的超個人心理學部分來作為死亡議題解決的基礎,如死亡恐懼或死亡焦慮的超克上。
從恐懼死亡到超越死亡
死亡恐懼是人類原始的、基本的恐懼。當代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2003)在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後,將人心理問題的主題分成四大類: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其中死亡議題為首出。
就超個人心理學解決死亡恐懼、死亡焦慮上,馬士洛Maslow提出的高峰經驗就其超越時空的絕對永恆性上恰巧可以對治。Maslow在去世前幾年,因為觀察美國社會將「自我實現」落實時轉成自私自利的實現,不健康的自我中心,於是創辦Journal of Transpersonaal Psychology,在提出需求理論二十年後,去世前一年1969發表了Z理論(Theory Z),他綜合了之前的理論,分成三大層面XYZ理論,歸納如下 :
表1 Maslow完整需求理論表
Z 理論 |
6.最高需求(超越性、靈性需求) |
Y理論 |
5.自我實現的需求 |
|
4.受人尊重的需求 |
|
3.愛與隸屬的需求 |
X理論 |
2.安全的需求 |
|
1.生理的需求 |
註:引自(李安德,2002:173)
Maslow用不同的字眼來指涉新加的最高需求,屬於Z理論自我超越層次,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李安德,2002:173),Maslow也將「高峰經驗」、「高原經驗」放在這第6層次上。
死亡之所以恐懼就是一切都會消逝。這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變化之中,一切都會消逝,所以價值、意義容易流轉,無法肯定。人在現象消逝中,就容易有虛無感,就是死亡焦慮。
一般人面對死亡,困難來自於停留在想要抓住生命中各種體驗的無限可能性。而那種尚未體驗到的絕對永恆,就是一種無限性的呈現,當然,因為還沒掌握到,所以才要去嘗受各種體驗,因為以往的有限體驗,都無法解除死亡恐懼。也因為常人的多數體驗大都是停留在心理層次,還沒有到心靈、靈性階段的某種絕對真善美的體驗。
而心理層次就是還容易有主客對立下(自我與世界)的喜怒愛樂、恩怨情仇,在這樣的狀態下尋求自我肯定,這是個過程,也是必須的,然後才會知道這樣並不究竟(完滿),該如何突破這層次呢?
解決死亡焦慮的兩個面向
處理死亡焦慮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提供死後世界,繼續延續這個生命,這是傳統宗教提供的功能之一,宗教上提供一個死後的世界,使有生命永續感。如佛教提供死後的六道輪迴或解脫的淨土法界之四聖六凡狀態,基督宗教提供死後審判的天國觀等等。
另一個面向不從提供死後世界著手,因為這個死後的世界理性上很難確定或討論,大都會訴諸信仰,訴諸信仰最後就只能沉默。這個另一個面向是要找到一個不死的事物,確定世界有絕對永恆的事物,如此就能面對死亡的焦慮。「解脫」就是脫離這個無常的死亡焦慮,解脫一切都在變化之中,佛教的「涅槃」就是這個概念。
何謂「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狀態,就是絕對永恆的狀態。人要用這個體證,來面對死亡焦慮。「涅槃」不是死亡,活著的時候也可以體證涅槃、進入涅槃。這屬於Maslow的「高峰經驗」層次,也是一種冥契經驗、神祕經驗(Mystical Experience),所以Maslow也用神秘的、超人本的等詞語來形容高峰經驗……觀看全文請訂閱雜誌
|摘自雜誌|河流雜誌 - No.2 Nov 第2期(特輯:向死而生~讓死亡教會我們如何活)
|作者介紹|廖俊裕
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
南華大學生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南華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嘉義縣易筋經養生功法推廣協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自然醫學、養生學、生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