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追蹤師,要追尋大自然環境裡的蛛絲馬跡,從細微不起眼的跡象,如壓斷的枯枝、泥濘土地中的足跡、踩扁的落葉、樹幹上的印痕,再一一重新還原空間裡曾經搬演的故事,像是福爾摩斯推理時的細心觀察與判斷。但更多時候,追蹤師並不只是旁觀者,放開自我、融於環境,成為此地的一部分,才能知道這裡發生些什麼,敏銳而機靈,感知著環境的一切,將之轉譯為人的語言。因此對於一位追蹤師而言,在追蹤外在的發生之前,或許應該先追蹤自己的心,儘管那超出社會框架制度之外。

 

李後璁在成為追蹤師之前,曾在醫院擔任放射師,白色巨塔的穩定讓他覺得有些不對勁。跟隨心的躁動,申請留職停薪,隨著雲門雲腳遠行,那份悠遊常駐心中,時而隱隱鼓動。他一直與大自然有緣,此時也是大自然的節奏敲醒了他。生、老、病、死每天在醫院輪替上演,讓他開始沉思生命盡頭的模樣。而後,鐵了心脫離體制,提出辭呈和妹妹騎腳踏車重返玄奘取經路線,從西安出發,來到甘肅、新疆後,計畫因巴基斯坦內戰中斷,折回台灣轉機入境印度,百轉千迴之後在當地森林被包圍、被啟發。

 

李後璁一直記得,傍晚時分穿越老虎保護區的森林,焦慮、恐懼夾雜而來。終於出了森林,眼前大片河流,一陣風吹來,頓時驅散沉重的心情,忽然所有細胞都打開,好像第一次看到夕陽、古橋的倒影,第一次聽到蟲鳴鳥叫。心中慢慢浮現過往經歷。那是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的平靜滋味,第一次體會與自然同在、融入其中的美好感受。他想,過往那心中的跳動,義無反顧的追尋,在背後驅動的,就是這樣與大地母親相連的渴望。

 

勇闖荒野中的韻律與節奏

從單車壯遊到追蹤師學校的追尋,計畫浩大,事前沒有任何懷疑或想要放棄的念頭嗎?行過千山萬水的他是這麼想的:「你永遠不知道走哪一趟路會得到什麼,但你必須讓自己行動,靠近你最有興趣、最好奇、最癢的地方;之後會有一種對了的心情,就像你很渴,跑了很久的路,突然喝到一口水。這感覺很難形容,如果硬要說,就好像回到你的存在,好像回到你的家,回到一個不用再渴求什麼的狀態。」

 

儘管有強烈的驅動力,儘管這些年跳脫體制的框架,並不表示李後璁做的每個決定都是莽撞行事。為了到追蹤師學校學習,他用近兩年的時間準備:學英文、練習開車、存錢、鍛鍊體力,一步步靠近心中的願。

 

由湯姆布朗創立的追蹤師學校,帶領追蹤、觀察、覺知的學習,傳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智慧。然而再怎麼想「天人合一」,還是必須從最基礎的步驟──讓自己在野地裡活下來開始。接下來,爬樹、鑽木取火、用自然素材手搓線繩、用樹木做一把弓箭、用泥土枯枝落葉偽裝自己成為一棵樹,李後璁什麼都得學,把過往經驗倒空,把自己丟進荒野的韻律與節奏之中。

 

用生命換來的謙卑學習

追蹤師學校結業後,為驗收這段時間所學,李後璁和妹妹一起前往阿拉斯加,在那渺無人跡之處,學著在野地裡求生存,用最自然的方式過生活。這段時間也像是滿足年輕時的自己,對於生命、自由的嚮往。高中讀了《阿拉斯加之死》,書中主人翁克里斯堪稱人生勝利組,卻放棄物質世界擁有的一切,走入荒野開始個人追尋之旅,最後葬身在阿拉斯加的廢棄巴士裡。書中的精神在他心中生根,多年累積的因緣與心力,李後璁終於來到了克里斯的廢棄巴士,與高中的自己重逢。

 

現代人談論「自然」,談論的大多是花草樹木,蟲鳴鳥叫,但大自然之於李後璁,是一種天生的大地節奏,一種循著本性成長的快活。在阿拉斯加一個多月,每天在荒野中採集藍莓、黑莓,釣魚,生火煮飯,觀察麋鹿與空間的互動,蓋庇護所,整個人像顆樹挺立伸展開來,長成自己的樣子。即使夜裡突遇神祕訪客,一場生死交關之後,回想起來還是慶幸走這麼一遭。


那晚李後璁與妹妹待在克里斯的廢棄巴士過夜,半夢半醒間聽到幾次「碰、碰、碰」大力拍擊巴士的聲音,想要偷看窗外,夜裡卻暗的什麼都看不見,只能聽到一種環繞巴士探尋的腳步聲。想起所有動物都怕火,兩人在廢棄巴士的火爐生起火,屏息聆聽,那聲響終於慢慢遠離,消逝在空氣中,日出之後才看清巴士周遭有一個個熊足印。當天稍晚才知道,棕熊平日棲息在兩人撿柴取水的必經之路,原來他們早已被棕熊觀察好一陣子,而棕熊一直默默在等待適當的時機……。李後璁明白,棕熊在此示範了一次耐心、細心且高明的追蹤,甚至是狩獵技巧。而初來乍到的他們比起棕熊,實在大意。這是一個用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面對自然,永遠要謙卑學習。

 

日常萬事萬物皆取自大自然

在自然中悠遊自在,李後璁回到台灣的定居之地卻非荒野,而是城市中綠意盎然之處。這是一個商議的結果,還記得那時太太曾説:「你為什麼害怕都市?你好膽小喔。」這啟發他觀察遠離城市,是否真是因為恐懼?而後向內觀看、向內體會,慢慢調整在城市之中流動、平衡,讓他越來越有體悟:「城市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棲地。現在哪個東西不是來自於大自然?塑膠也是自然提煉出來的東西。我們根本沒有離開過自然,無論城市或任何地方。」只要拿掉文明的濾鏡就能看見、聽見都市裡,處處有著自然的生意盎然。

 

而且比起自然與都市的界定,更重要的是心的認定。一次李後璁在都市裡的自然公園帶領工作坊,眾人手搭著肩,赤腳步入林中,當下有句話流經他:「所經之處皆是愛人。」那意思是,無論身在何處,謙卑面對一切,讓每一個經過,都像在愛人身邊,讓每一步都是對當下的一切祈禱,如此在浩瀚宇宙的網絡之中,萬事萬物,再無分別。……觀看全文請訂閱雜誌

 

(全文摘自《河流.身心靈療癒誌》第八期六月刊-哈囉!蓋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