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手 透過內感受傳遞信任
人體上的痠痛時常係連著情緒與過往的經歷,因此,鄭宇辰也遵循著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在接觸不同個案時,鄭宇辰首先會進行「身體閱讀」。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慣性與動態呈現,所以光是「看」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與說話樣態,他就能夠知道這個人長期是處在放鬆、緊繃抑或是沒有力量的狀態。因此有時候光只是用手輕輕搭著對方的肩,對方就能感受到溫暖,自然而然就會放鬆,用學術話語來說,就是所謂的「本體感受器」。
診聊 聊天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頻率磁場
鄭宇辰提到,很多時候他主要的力氣是花在照顧個案情緒上。畢竟許多個案是帶著長年疼痛及對自己會好的念頭已經產生了不太信任的情緒來的,他先要以低姿態去讓個案了解到「自己是做什麼的」以及「自己能夠為他做什麼」。當療程開始時,他會提醒個案每個動作以及提醒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痠痛,當個案說「好」的時候,其實也代表對方內心接受了他接下來的動作。
接著他提到,近年來很流行的「診聊」,其實應該是聊天的「聊」,而不是治療的「療」,這一方面主要與臺灣現行法規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聊天其實是一個彼此了解的過程。有了信任,便開啟了療癒之旅。因此,談話其實就是療癒的一部分。
療癒者 也是被療癒者
在他19歲時,他的父親因頸部以下癱瘓必須臥病在床,歷經三年多的辛苦照護與經濟困頓的雙重壓力下,在掙扎與煎熬中放棄救治。後來,他偶然看到一個影片,畫面中有個神經學家說筋膜的意識傳導比神經快,他問了一個接觸過身心靈的指導老師,癱瘓的人是否有辦法透過筋膜傳導恢復,老師說了:「機會不高,但可以試試看。」這句話,註寫著他成為療癒者的契機。
「如果今天我把筋膜發展到某種高度時,是否能夠幫助到跟我父親一樣的個案?即只有那1%的可能性,那就值得去嘗試了。」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把筋膜學得更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而他從業多年也發現,療癒者必須要有很強大的同理心及心理建設,運用這樣的同理心去了解、撫慰個案,才能夠真正療癒對方,而在療癒對方的過程,他也同時接受到來自不同個案的反饋,跟著個案了解問題、自我成長的過程,也讓他覺得自己「被療癒到了」。……觀看全文請訂閱雜誌
(全文摘自《河流.身心靈療癒誌》第二十二期三~四月刊-河流特輯)